關於榮仁文化藝術基金會

我的相片
本會以文化藝術資產保存、維護、傳承、創新及宣 揚為宗旨

繪圖留子孫

繪圖留子孫



陳榮仁老來獨對筆和紙 李欽賢



台南縣官田鄉幾年前搬來一對老夫婦,他們是來和事親至孝的兒子同住的,因為下一代的事業在這裡,老夫婦確已卸下了一輩子養家活口的重擔。賦閒在家含飴弄孫,本是一般老人排遣的方式,有時難免無聊至極;但是像這對老夫婦,丈夫握管揮毫,夫人在旁照料的鏡頭,真不愧是老人家美育的極佳典範。這位兒女有成,晚境圓滿又懂得自娛娛人的老人家,就是陳榮仁先生。



一、公學校的小畫家

一九二四年陳榮仁生於苑裡,初學教育也是在苑裡養成的。彼時苑裡公學校隸屬苗栗郡新竹州,從三年級開始,每有節會慶典,陳榮仁就本天賦的手筆,畫些有關端午、「鯉幟」(五月男童節)或小心火燭、交通安全及準時觀念等等壁報,美化校園又兼時令教材之用。高年級起,他的小畫家創作,又被送至新竹州參加圖畫比賽。陳榮仁未必有什麼畫家的夢,可是獨擅繪圖的巧手,卻奠下往後學習其他技藝,均能得精湛到家的本領。

陳榮仁十四歲自苑裡公學校畢業後,有七年間學得製餅的好手藝。他膝下有七位子女,至今猶念念不忘老爸晚年興致一來做糕餅,口味獨特,令人垂涎。

此間,陳榮仁因親戚牽引,與草蓆生涯結下不解之緣。



二、開發草蓆工藝的功臣

眾所周知苑裡和大甲有台灣最出名的草蓆類名產,由於此地生產三角藺草,幾十年來農家婦女當作業餘手藝,以補助生計。苑裡是產地,集中大甲運銷,結果使得大甲的名氣超過苑裡。陳榮仁是從織蓆開始學起,當時還不到二十歲。不多久,日軍在太平洋節節失利,內地兵員已不敷調配,決定在台徵兵。日本戰敗前夕,陳榮仁應召入伍,編派在「大日本帝國海軍」兵種服役。那是一九四四年統治當局徵召台灣兵第三梯次。彼等正等待著開往日本佐世保海軍基地受訓,沒想到運兵船在高雄外海擱淺,遲遲未下達出航令,日本居然已先投降了。

戰後陳榮仁一度開餅店,當其時,專銷上海的大甲蓆,因逢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撤守台灣而斷線。後來是日本商社來訪大甲,直接找陳榮仁合作。陳榮仁天生的美術細胞,瞬間轉化成設計頭腦,開發了手提袋、帽子和日本式夾腳木屐等新產品,無意中創造了大甲蓆外銷日本的黃金時代。

大甲蓆是日治時代台灣三大特產(米、糖、大甲蓆)之一,戰後又一躍而為外匯的主要來源,陳榮仁神采飛揚地說:「產業界利用此外匯,買回來紡織品原料,又帶動了台灣工業時代起飛」。在這個功勞上,端賴陳榮仁打樣精編的產品,其實早已埋下晚年畫畫無師自通的伏筆。

最初大甲蓆銷日,日本剛從戰後廢墟中復甦,大甲蓆尚被日本人以奢侈品看待,代理商社僅有一家;但是六○年代起,日本經濟空前景氣,大甲蓆已開放自由進口,從而台灣產業間競爭加上稅法更迭,六○年代末大甲蓆經營者為躲稅出走,因憂煩跳樓,或抑鬱以終者頗不乏人,最後導致大甲蓆生產全面收兵。

然而陳榮仁猶不死心,他又發明了一種結合別地草種,透過染色,開發而成的產品,才真正的樹立了自己的事業。以前那些專對日外銷的設計,並沒有專私權的保障,只是有錢大家賺,造成同類產品大量生產。現在坐五望六手藝爐火純青的陳榮仁,正耐心地教導來自韓國的女工藝家,怎樣配草種,怎樣染顏色,而且要耐用,要不褪色……。



三、六十歲提起畫筆

一甲子活動在苑裡,得意在苑裡的陳榮仁,六十歲參與苑裡蓬山美術社的畫友聚會,而有了業餘繪畫消遣的念頭。這是苑裡的醫師和美術老師們發啟的美術會,此後陳榮仁果然從手創的事業,真正引退的七、八年來,已經累積了一些作品。

什麼勇氣使他老年提起畫筆?這或許與他早年手工藝求藝求精的思維與膽識一脈相承。創作,本來就是他的欲念,畫下去,又有他的堅持。陳榮仁當過日本兵,嚐過千錘百鍊的滋味,歸根結底就是要有耐心。他看盡台灣人唯利是圖,結論是人們有賺頭就爭得頭破血流,他看大甲蓆興衰起落,都歸咎於此。這兩種體驗和所得的教訓,勢必又將寫下他素人繪畫奇蹟式的美談。



四、無為而畫猶有好學之心

如今已屆七十的陳榮仁,在官田三代同堂的家居中過著清閒悠適的繪畫生活。寧靜的環境,氣派的宅第,可以見之晚輩在企業界的成就,老夫婦足以安心怡養天年。陳榮仁硬朗的身子,赤潤的氣色,宏亮的聲調,證明他揮灑彩筆遊刃有餘。奈何年青時培養起來的工藝家一絲不苟的精神,儘管現在是無所為而畫,依然充滿著好學之心。

他那種學什麼必須像什麼的手藝,對自己的繪畫居然也有相同的要求。於是每回遊山玩水,一定仔細觀察光在自然中的變化,水在大地間的流動,所以只要看畫展,他會仔細研究別人怎麼畫,也挖出問題,鞭策自己改進。

陳榮仁的素材主要為水彩,Arches的對開紙上,正好提供他一再琢磨,不到滿意決不甘休。他畫畫都藉取材照片來放大佈局,他率真地說:「大陸有太多美麗的景色」,澎湖也有他鍾情的地方,最近還畫殘存的瓜窯憶往。至今陳榮仁猶是單純地應用紙和筆,因為陳榮仁老來提筆,觀摩人家的作品多,抒發自己的故事少,因此筆跡有相當程度的學習意味,浮出於畫面的難免有訓練的過程中的樣板。雖然如此,樸素畫家每一張畫背後潛藏的原魂,是不容忽視的,當技巧達到一個定點時,故事必然呈現,我們要耐心地等待。

陳榮仁畫畫,只存著一個信念,他要「畫圖留子孫」。那麼多的子孫圍繞著他,稱讚他的作品,他說:「喜歡你們就拿去」。竟以成為他樂此不疲的心靈寄託,如此知足常樂的老人,有誰能比得上呢?

老人問題燃眉之急的當前台灣社會,陳榮仁沒有人刻意去造就他,輔導他,可以說百分之百的志趣和十足自發的心願,連子女都慶幸他老人家有這麼一樣消遣之道,令大夥兒鬆了一口氣。



五、悠閒自適以畫會友

晚近五、六年來,是陳榮仁作畫較勤的階段。有幾位當地青年畫家發現了他的天賦,但確實也沒有干擾當他。倒是陳老先生一直很謙虛地希望人家指導他,老先生隱居鄉村,所知道的也僅有台南縣的美術活動,偶爾也聽說「省展」,竟也躍躍欲試,倒是沒有很堅持。至今什麼名畫,什麼當代畫壇名家,全然無所聞,也從未讀過美術雜誌。

資訊封閉又畫慾沸騰,向來是素人畫家的特質。今天陳榮仁越畫越勤,鼓勵的聲浪也越來越多,自己求好心切也越發挑剔。陳老先生有他自己的標準,而且標準將與日提升,但最好由他自己去判定,如此個性才容易顯彰,否則畫友一多,意見過雜,反而容易扼殺了個性。

素人畫家原本擁有「不會畫」,卻不畫生命力無以釋放的衝動,但見非合理的景象組合,非理性的奔放色彩,反透視的造型原理等等,這一切都在陳榮仁精明的眼力和冷靜的心思下,無從施展。陳榮仁的題材全為風景,偶有點景人物,結構堪稱緊密厚實,反而少有素人畫拙筆遊戲的痕跡。根據判斷,若假以時日會愈發圓熟,是否還能保有素人畫家的純真特質,有時候端看他所潛藏的樸素原魂能不能引爆,那就有待觀察了。